簡易安排,溫馨告別! 👉🏻 查詢最快出殯日期
殯儀百科

點解殯儀館叫大酒店?從7間「大酒店」了解香港殯儀文化冷知識

點解殯儀館叫大酒店?從7間「大酒店」了解香港殯儀文化冷知識

afterLIFE 身後事務所

「殯儀館」=「大酒店」!?
你有冇聽過長輩話:「今個禮拜要去一去大酒店」?明明講緊嘅係殯儀館,點解偏偏要用「大酒店」來代替?究竟「大酒店」呢個獨特稱呼,係點樣出現,又隱藏著乜嘢文化底蘊同歷史故事?

什麼是「大酒店」?

所謂「大酒店」,其實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酒店,而是香港市民對「殯儀館」的一種委婉、幽默的代稱。這個代稱源於華人社會對死亡的忌諱心理,人們透過這種隱晦的表達方式,巧妙地緩和了談論身後事時的嚴肅與不安氣氛。

「大酒店」代稱的兩大由來

這個稱謂的來源眾說紛紜,但主要可歸納為兩種深入民心的說法。

說法一:借宿一宵的比喻

源於華人「守夜」的殯葬習俗。先人靈柩通常會在殯儀館停放一夜,待翌日出殯,此流程如同旅客在酒店短暫留宿。粵語文化中,為避諱直言「死」或「殯」,便藉「住酒店」代稱的講法來淡化死亡的沉重感。此譬喻亦隱含人生如逆旅,殯儀館是最後一站的寓意,讓這個稱謂充滿文化意涵並廣為流傳。

大酒店的說法一:借宿一宵的比喻

說法二:殯儀館豪華設施

亦有講法係,追溯至1960年代香港殯儀館開幕,《華僑日報》當年以「設備新型、輝皇瑰麗,為遠東第一家」讚譽其禮堂、休憩室、冷氣、電梯等設備,規模媲美高級旅館。 市民因而戲稱其為「香港大酒店」。此名稱最初特指這家標誌性的殯儀館,因其形象深入民心,後來逐漸演變成對所有具規模、設施專業的殯儀場所的通用代稱,突顯其專業服務的形象。
大酒店的說法二:殯儀館豪華設施

香港七大持牌「大酒店」一覽

時至今日,全港共有七間持牌殯儀館。

殯儀館名稱區域現址啟用年特色/備註
香港殯儀館港島1966首間「大酒店」,名人喪禮首選
九龍殯儀館九龍1959紅磚長窗地標;李小龍喪禮曾吸 3 萬人
世界殯儀館九龍1975紅磡區首間殯儀館,最大禮堂可容 500 人
萬國殯儀館九龍1980東華三院營運,6 層大樓 19 個禮堂
寰宇殯儀館九龍1983前身為福澤殯儀館,現由東華三院營運
鑽石山殯儀館九龍1977同樣由東華三院營運,主要服務九龍東及鄰近地區的居民
寶福山紀念館新界1993新界唯一殯儀館,鄰近富山火葬場

資源來源:香港食物環境衞生署《持牌殯儀館名單》(2025年4月最新修訂)(www.fehd.gov.hk

「大酒店」的趣聞趣事

多年來,「大酒店」不單只是莊嚴的告別場所,亦見證了不少成為城中熱話的事件:

年份事件備註
1977 香港殯儀館持刀劫案首宗持刀劫案,促使保安措施升級
2004梅艷芳告別禮引發人潮大量歌迷湧入,有人幽默稱:「大酒店爆滿,巨星待遇」
2020香港殯儀館天花倒塌假天花板跌落,引起設施老化關注
2021吳孟達追思會引發打卡潮網民笑言:「去大酒店見偶像,人生難得體驗」
2022深夜「大酒店行一轉」導賞團九龍殯儀館深夜開放,推廣生死教育

結語

從一開始的不敢直說「生死」或「殯儀」,到現在大家都會用的日常詞語,「大酒店」這個代稱,反映了香港社會的轉變。透過幽默的說法,將原本沉重的死亡話題變得輕鬆,更容易公開談論,亦都表現了香港人樂觀、開放和文化特色。

常見問題 Q&A

當然不是!「大酒店」是香港人對殯儀館的一種委婉的代稱,因為傳統上直接提到殯儀館或死亡話題會覺得「唔老黎」,所以用這個較輕鬆的說法代替。

北角的香港殯儀館可說是最多名人及演藝界人士選擇的場地,例如梅艷芳、羅文、張國榮、沈殿霞等明星的告別式都在此舉行,因此也被稱為「明星御用殯儀館」。

是的,這種說法確實是香港特有的習俗。用輕鬆、幽默的方式談論敏感話題,這個代稱的習俗並未普遍傳播到其他華人社區。

未來殯儀館的服務將更趨多元化及現代化,已經開始引入 VR 虛擬靈堂、網上直播告別式,甚至提倡環保的樹葬或紙棺,逐漸改變傳統殯葬的觀念。

以上資訊由 afterLIFE身後事務所 整理及提供,希望幫助家屬更順利完成整個殯儀流程。

以上資訊對你有幫助嗎?